如今,成都濕地正在讓這座城市重現一千多年前的盛世美景。濕地猶如綠色翡翠帶將成都市區圍繞在中央,形成“城景交融”之態……

中國經濟網6月9日消息:“錦江近百煙水綠,新雨山頭荔枝熟。萬里橋邊多酒家,游人愛向誰家宿?”唐代詩人張籍在《成都曲》中,描繪了這樣一幅山清水秀的成都之景。如今,成都濕地正在讓這座城市重現一千多年前的盛世美景。而“復原”美景的思路與做法,讓成都成為觀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本。
濕地讓成都宛在水中央
有一個“80后”小伙兒,生于成都,畢業于上海,先后工作于香港、北京,最后定居于成都。豐富的閱歷,讓他與成都一相見,就迅速捕捉到了它的特質。
“今后如果你沿著繞城走一圈,你會依次看到金沙、安靖、北湖等濕地,它們的總面積相當于5個西湖、14座頤和園……”這句臺詞出現在成都地鐵列車里、風靡于互聯網上。臺詞出自視頻《城市與水的新不了情》,作者正是“新成都人”李欣。
3分多鐘視頻,解說了成都的“六湖八濕地”——于2012年全面啟動,是成都環城生態區的核心。成都依托府河、清水河、江安河等水系,規劃建設了錦城湖、江安湖等6個湖泊,并在其周圍布局了包括青龍湖濕地、清水河濕地等8個生態濕地。
“可以想象一下,當‘六湖八濕地’全部建成以后,成都會是一座更讓人驚奇的城市?!崩钚勒f。如今,周末去白鷺灣濕地逛逛,已成為李欣和家人的習慣。
走進白鷺灣生態濕地,湖水波光粼粼,白鷺飛過花海,游人徜徉湖畔……種種美景令人陶醉,處處演繹“人水和諧”。
這些濕地猶如綠色翡翠帶將成都市區圍繞在中央,形成“城景交融”之態?!皻v史上,成都是一個因水而生、因水而興的城市?!彼拇ㄊ∥N?、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在考察環城生態區時說,“如今,我們同樣要做足做好水文章,規劃打造一批生態河流和人工濕地?!?/p>
解析一道“蓉式算術題”
如何權衡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?這是很多城市都面臨的一道難題。而成都的思路很有啟發意義:在追求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謀求經濟發展,從而獲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。
成都對濕地的投入,除了自然景觀,還包括供市民娛樂的公共設施,如親水平臺、休閑步道、停車場、標識系統等,這是一筆龐大的開銷。有數據顯示,白鷺灣生態濕地一期工程總投資15.6億,全部完成則將花費20億。
除了前期資金投入,還有巨大的隱形成本。據了解,為保護“六湖八濕地”的水源環境,“六湖八濕地”嚴格禁止發展工業,農業種植物、苗木、生態植物植被、樹木和水體的占地面積占生態用地總面積的比例不得低于80%。成都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說:“‘六湖八濕地’只能適度發展現代服務業,已在里面的工業、市場和大專院校會遷出去?!?/p>
根據《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》,環城生態區內禁止新建工業項目,現有的工業項目將遷出或關閉。這樣一來,眼前經濟效益必然受損,而“蓉式算術題”的精髓就在于,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,獲取更大的經濟發展。
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楊明洪教授認為,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世界知名企業落戶成都,一個關鍵因素就是“宜人”?!傲藵竦亍庇兄谕七M成都城市生態轉型升級,建成后勢必進一步提升成都的宜商、宜居環境,屬于在追求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謀求經濟發展。
“廢水”與“費水”一字之差
“六湖八濕地”水系面積達28平方公里,相當于5個西湖、14個頤和園。這樣的大規劃,會不會太費水?答案在近日中央公布的《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》中。該《意見》明確指出:“積極開發利用再生水、礦井水、空中云水、海水等非常規水源?!?/p>
成都濕地景觀所用水正是“非常規水”。
據了解,成都八大濕地的水源主要來自蓄積雨水和污水處理廠出來的再生水,若不足,再從相鄰河道中取水。白鷺灣、清水河等生態濕地都是如此。
“這些污水處理廠將處理過后的污水即再生水,流經在外環建設的條形生態濕地,通過人工濕地再進行深度處理,澆灌城市濕地景觀?!背啥际兴麑<谊愇贾艺f??梢?,成都濕地利用的是“廢水”,而非“費水”。
究其原理,被譽為“地球之腎”的濕地中有一些浮水和沉水植物。它們有強大的清除毒物能力,當含有毒物和雜質的流水經過濕地時,這些植物會對污染物進行吸收、代謝、分解,最后流出清澈的“活水”。為此,成都市啟動再生水回用工程,并修建了6座污水處理廠再生水用于生態濕地及景觀河道。
將“蜀水文化”做成品牌
自古以來,“蜀水文化”就是成都的一張名片。岷江水系、沱江水系穿境而過,濕地密布、河網發達,在詩人李白、杜甫、薛濤的筆下,甚至美于長安等地。幾千年前,都江堰水利工程讓成都有了“天府之國”的美名,如今,成都濕地又將延續成都人水和諧、水興城盛的夢想。
為了續水脈、傳文脈,除了大力打造濕地景觀,成都還需將“蜀水文化”做成一個品牌,即除了建設生態環境,還建設生態文明。早在2012年,四川省水利廳發布了《蜀水文化建設綱要》,計劃從保護蜀水資源、保護蜀水文化遺產、開展蜀水文化研究和活動、加強蜀水文化宣傳教育、培育蜀水文化產業等各方面建設蜀水文化品牌。為此,成都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行動。
一年一度的“蜀水杯”水利攝影大賽上,一幅幅水利人物、水生態環境的攝影作品美輪美奐;以“水文化”為主題的郫縣望叢文化園中,望叢祠、龍舟會、水鄉綠廊等文化遺址頗有古蜀氣息;碧波萬頃的都江堰邊,已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都江堰“清明放水節”重現了古代風俗禮儀;首個的“中國山水文化博物館”中,大量蜀山蜀水畫作展現出蜀國風情……
成都正把城市河流水系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全市“2025”規劃中,與生態文明建設、文化旅游發展、宜居之城打造統籌考慮,進一步優化千年水網,建設活水成都。
本文來源:中國經濟網